合肥利众塑业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金牛水竹篮面临发展尴尬的现状

编辑:合肥利众塑业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18/09/29
传承600年的金牛水竹篮,以其造型美观、做工精致,曾经名噪一时。计划经济年代,金牛水竹篮作为外貌出口土特产品,远销日本、非洲、欧美等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种传统手工艺品面临着营销市场狭窄、制作后继无人的困境。是任其独守一隅没落消失,还是另辟蹊径发展壮大呢?

2月29日,记者走进了金牛镇周福益湾,见识了手工艺人编织水竹篮的全过程,并就这种传统竹制品的出路如何与现代市场接轨采访了相关人士。

传承家族手工艺祖制传内不传外

大冶千年古镇——金牛,素来有三宝“麻花、千张、水竹篮”享誉一方。

明末时期,江西瓦屑坝有位名叫周福益的竹匠,携家眷向西迁徙,在大冶金牛镇东南部距镇区两三公里处扎根定居,繁衍后代,自今已有600余年。村落以太公周福益名字得名。

如今的周福益湾有150余户,500多人。据该村村民周光建介绍,太公周福益在江西生活时,就已经掌握了编织竹篮的手艺,当地盛产的是苦竹,所编织的竹篮又叫“苦竹篮”。迁徙至金牛定居后,村东南部有大泉山、大叉山、灵溪山等主要山脉。山上盛产柳竹,俗称水竹(又名银杆竹),祖辈因地制宜,改用水竹作为材料编织竹制品——水竹篮。

数百年来,周福益湾村民秉承祖传的手工艺编织水竹篮,并将其作为主要的营生之本,编织技术精益求精。尤其是在解放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周福益的村民几乎个个都是能工巧匠。但同时,这一技艺也仅限于内部交流。

周福益水竹篮的编织技艺传内不传外。按照该村的旧俗,编织水竹篮的技术不得向外村人传教,在本村内部也只能传给儿子和媳妇,不能传给女儿;女儿即使学到了技艺,出嫁后也不准在外地操持此业,否则,她和她的娘家人都要受到旧俗“村规”的惩罚。

曾是出口土特产品一年集中收购两次

周福益湾周边群山生长的水竹,经过酷暑严寒、风摧雨打,能抵耐腐蚀,不生蛀虫;且竹杆细长,又直又匀,近似空心,竹节稀、竹质软,有弹力,好劈篾,是天然的上等原材料。选用两至三年生长期的水竹编织的水竹篮,经久耐用。

周福益水竹篮造型美观,竹篮按形状分有圆型和椭圆型,有大号、中号、小号三种型号。各式各样的水竹篮均是网眼篮身,花纹锁口,做工精致;篮身青绿,用后色泽金黄,携带方便,且不易腐坏,一般使用年限达3至5年之久。

上世纪80年代,周福益水竹篮是大冶外贸出口的土特产品之一,水竹篮除了销往省内各县市、还有南京、九江、安庆、山西、上海等地外,更是远销日本、非洲、欧美等地。

周光凰,今年64岁,40年前曾是生产队的一名采购员,专门负责水竹篮的对外销售。他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初,大冶外贸公司每年都会来周福益湾收购两次水竹篮,产品以大号、中号、小号三个篮子为一套收购,收购价格为一套5元。收购时间一般是在5月份和11月份左右。

家庭式手工制作“货郎”营销火爆

大冶外贸公司一般会提前半个月下订单,周福益湾村民接到订单后,实行家庭式手工制作。白天,村民们耕种劳作,夜里闲下来,一家人围在一起劈竹削枝,忙得不可开交。周光凰也是编织能手,半个月下来能做40多套,一年就近百套。等到收货当天,收购车辆早早停在附近的夏湾,村民们挑着两担竹篮赶到那里排队等待验收。

周光凰就是专门做收购登记工作的,外贸公司将收购的工钱统一交给周光凰,周光凰再根据各家生产数量将工钱分发下来。外贸公司一年要收购水竹篮4千套。当时的周福益湾在全镇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富裕村,按村民们的说法,“吃肉吃白米饭那是经常的事。”

当时的生产队有个生产标准,制作并卖出一个竹篮是2个工分,一个工分8毛钱。为了挣更多的工分,村民们经常组织20来个年轻人作为“货郎”,挑着竹篮去外地贩卖。“货郎”周光信那时才二十出头,天没亮,他便挑着160套竹篮,和同村人步行近3个小时到灵乡镇火车站,然后乘车至上海、广州、安徽等地叫卖,往往三两天就卖个精光。周光信犹记得,第一次怀揣着厚厚一叠红红绿绿的钞票踏上村口那一刻时的得意和兴奋。

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竹编技艺后继无人

600年的一脉传承,孕育了水竹篮这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也涌现了许多手艺精湛的竹编艺人。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再回头去仔细寻找时,却发现这样的民间艺人已经少之又少,而且这种行业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甚至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逐渐消失……

72岁的李静意18岁嫁给周光信后,跟着丈夫和同村人学习编织手艺。李静意说,她和丈夫年纪大了,希望子孙们都能把这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可编织水竹篮既费时又费力,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学这个。李静意有6个孩子,却没有一个愿意学习技艺的。

如今,编竹篮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这一点是导致后继无人的关键所在。周光凰分析说:“从劈竹到起篾,再到编织成形,一天下来最多能做4个水竹篮,一个能卖到10块钱就相当不错了。村民去做一天泥工,哪怕是做副工,一天少说也有80来块钱,同样是辛苦活,价值却不一样,当然没人愿意再做竹篮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周福益早年有500余人从事竹篮编织,现在锐减到只有20多人,而且艺人年龄大多在六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从业者,一个都没有。

这20多位竹编艺人怀着内心的依恋和难舍,苦苦找寻“徒弟”继承传统手工艺。遗憾的是,希望如同他们的头发一样,渐渐花白枯萎、甚至断裂……

品种单一名气不高重生之路须求突破

金牛镇文化馆馆长陈国安认为,周福益水竹篮是传统竹编民间手工艺的历史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周福益水竹篮不但具有实用性,更体现出传统手工艺的精湛,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价值。

鉴于目前的状况,陈国安认为,周福益水竹篮的品种单一,是造成其销路狭窄的原因之一,如若想做大做强,除了实用性和美观性以外,还要提高知名度。

目前,周福益水竹篮已经申报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牛镇文化馆正在着手将它向省级“非遗”申报。

记者在市场调查中就竹制品的使用咨询了部分消费者。市民李建成说,他曾经也用过一些竹编织用具,感觉现在提着竹篮去购物,是件很落伍的事情,所以基本不用了。而市民陈莲芝则认为,竹制品并非没有市场,它使用起来既环保又卫生,而且还经久耐用。

记者也曾于去年底实地走访过殷祖镇山区董家口,当地竹制品与周福益水竹篮面临的困境差不多,收入太低、濒临失传。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传统竹制品要想生存、发展,还得摆脱旧俗的禁锢,要转变传统的单一功能,从生活器具向工艺用品的转变,并通过发展旅游产品来提升附加值。

董家口竹制品正在寻求这样的突破口。该地招商引来的大冶市绿知堂竹业有限公司,将原有的竹制品进行深加工,研发高中档精品竹凉席、竹厨卫用品、竹地板等,并申请竹塑筐、竹塑杯、珍珠席等六项专利,增加竹制品的品牌和技术附加值。

该公司董事长马哲高认为,传统手工艺特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就是其市场发展潜力,传统手工艺在保留其自身价值的同时,还能吸收现代元素,从而满足现代市场需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传承和保护传统竹编手艺。

传承600余年的金牛水竹篮能否融入现代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或许也要像董家口竹制品那样通过外来资金的生产运作来寻求突破口。